一)对钢铁相关行业走势缺乏正确的判断。钢贸行业是钢铁行业和建筑、汽车等钢材终端消费行业的中间行业,其效益受制于上下游的供求情况。然而,无论是钢贸商还是商业银行,都对2009年的“四万亿”政策可持续性和刺激效果过于乐观,同时又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估计不足,导致对钢价走势乃至钢贸企业效益出现误判。事实上,虽然近年来我国钢材需求稳定增长,但刚性的产能过快释放却使钢材终端价格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,特别是房地产和高铁投资降温后,钢材价格一落千丈,钢贸企业经营效率急转直下,各类风险凸显[①]。
(二)钢贸企业多属于中小企业,经营欠规范,市场地位低,抗风险能力弱。目前,我国约有20多万家钢贸企业,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。这类钢贸企业,一是合法合规经营自觉性不高。特别是在行业效益欠佳、自身资金紧缺的情况下,钢贸企业有通过重复质押、虚假仓单等骗贷以及挪用贷款炒股、炒房、发放高利贷的冲动。如2011年钢贸商的销售利润率仅为2%-4%,远不能覆盖钢贸贷款平均8%左右的利率水平,但钢贸贷款规模仍然迅猛增长,表明贷款被挪用于高风险投机的可能性极大。二是钢贸企业由于多属中小民营企业,议价能力普遍较弱,多须全款进货、赊销供货,资金占用量大,财务风险高;三是这类企业的商贸特性决定了其可以用于贷款抵押的土地、房产等固定资产少,信贷风险大。
(三)联保互保方式本身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缺陷。钢贸贷款主要有不动产抵押、担保公司担保、仓单质押、联保互保等四种担保方式。其中联保互保是钢贸贷款繁荣时期为流行的一种担保方式,占当时所有贷款的20%-30%。这种方式是多家钢贸商“抱团取暖”,组成联保小组,共同获得银行授信,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,或者企业间两两互保,且相互承担连带担保责任。该模式在市场上升期有助于集中规模优势,更易获得银行批贷,且能得到更大的信用倍数,有利于钢贸企业的发展壮大。但是,一旦市场反转,一家或多家钢贸商出现偿付困难,资金链风险就会顺着担保链条危及圈内其他贸易商,风险系数将被倍数放大,形成系统性风险。事实上,正是在钢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,钢贸企业由于经营的单一性和同质性普遍受到市场冲击,当贷款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,连带保证企业亦无力履行联保互保责任,终使钢贸贷款风险面大幅扩大,乃至于集中爆发。
|